别把早教机构当“BB社交圈”

时间:2023-10-05 15:01:49 职场 我要投稿

  面对高昂的早教费用,一些年轻家长普遍表示,送孩子早教,求知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帮孩子找到合适的“玩伴”,提高社交能力。

  简单的蜡笔画,一到早教机构就成了“涂鸦班”,一年学费5000元;带孩子学爬行,一年竟然开销上万元……如今,“80后”父母为了孩子不惜一掷千金的不在少数。面对高昂的早教费用,一些年轻家长普遍表示,送孩子早教,求知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帮孩子找到合适的“玩伴”,提高社交能力。

  父母PK祖父母

  “玩乐圈”VS“纯粹是烧钱”

  据调查,目前社会上的早教机构和早教课程“花头”众多:从亲子旅游到智力开发,从情商培养到绘画技能……与之配套的培训价格也“节节高”,如“运动宝贝爬爬班”,全部由外教授课,48节课收费达9800元;3到6岁的“儿童MBA培训班”,两年学费超过2万元。尽管学费不菲,却仍受到不少“80后”家长的追捧。计女士家住中山公园附近,儿子3岁多了,半年前她为儿子在某早教机构办了一张5000元“年卡”,参加“宝宝故事班”培训。不少早教机构实行小班化教学,招生时甚至需要报名者排队等候。

  对此,一些祖父母辈的人直呼“看不懂”。市民刘先生说,讲故事、学画画等启蒙教育,在家里都能够做得到,“更不用提‘爬爬班’了,孩子到了年龄自然会爬,还用得着送出去学习?”不少人质疑,高价早教培训班在提高孩子能力方面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纯粹是烧钱”。

  案例网友“常长乐”:90分钟课让孩子自己玩40多分钟

  网友“常长乐”在钱报论坛“新闻报料”里发帖说,上课内容没有花头。我详细记录了收费120元的那堂课主要内容:先让宝宝互相自我介绍,8分钟;教宝宝认识一样物品,10分钟;教宝宝跳操,6分钟;休息10分钟;教宝宝一首儿歌,8分钟;让宝宝自己填一幅画的颜色,8分钟;让宝宝自己玩积木,10分钟,一堂课就结束了。我还带孩子去上过一堂一个半小时的课,内容更简单了:宝宝自我介绍,认识一样物品,然后跳舞,最后拿出玩具让宝宝自己玩了40多分钟,活动还没有结束我就带孩子回家了。

  一些坚持送孩子早教的“80后”父母持有不同意见。家长陆女士认为,学习知识和技能,只是送孩子早教的目的之一,家长其实并未抱太高期望。主要想法是帮孩子找“玩乐圈”,有地方玩、有人一起玩。“这是孩子在家里无法享受到的成长体验”。不少家长表示,早教价格虽然贵,但也有积极面:“这些家庭经济能力较好、对教育比较重视,大家‘门当户对’,也便于孩子以后长期交往。”

  案例小猪妈妈:学会和不同年龄的孩子们打交道,这很重要

  今天上午带着小猪去上亲亲宝贝的社交课,小猪玩的很开心,我自己通过观察也有很多感触。

  首先我个人认为早教课里面最能锻炼孩子的就是社交课了。之前听一些上过早教的妈妈说,如果孩子太小上这种混龄的早教课,觉得学不到东西浪费钱。中国的家长总是有一种想法,觉得交了钱,孩子一定要学几个字母,学几种游戏,学几首歌,学几个舞等等方面的技能,才算是值得。其实现在独生子女我觉得最缺的是社交能力,在这种混龄的社交大课里面,是最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了。一方面在快1个小时的时间里,10几个孩子和家长一起听音乐做游戏,这种氛围很好,在家里是做不到的,哪怕宝宝小不能做游戏,妈妈带着宝宝跟着一起玩,对他也是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宝宝们可以学会和不同年龄的孩子们打交道,这点在孩子成长中是很重要。例如我家的小猪,在社交课上就经常是爬到其他地方和大的孩子一起玩,或者互相抢玩具这些都是对他们社交的锻炼。

  专家PK专家

  “早教社交”VS“家长交流圈”

  有的专家认为,当下,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四个甚至六个成人围着一人转,孩子缺乏同龄的玩伴,确实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从婴幼儿到中学生,多数时间都独自“宅”着,与电视、电脑和电子游戏相伴。长此以往,孩子的团队合作、互相帮助等品质培养就会受到影响。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调查显示,社交能力欠缺已成为新一代孩子身上的普遍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80后”家长们的“早教社交”不失为一种应对方法,值得肯定。

  但也有教育专家指出,早教对婴幼儿的社交作用有限。太小的孩子不具备主动交往意识,很多时候在早教中心也是各玩各的。名义上是为孩子找“小伙伴圈子”,最终可能演变成“家长交流圈”。对婴幼儿来说,在早教机构每周活动一两次的有限交往,远不如与同一小区内天天见面的小朋友交往来得密切和长久。况且,不少早教机构培训内容“捣浆糊”,家长花的是冤枉钱。家长多花钱,不代表“多付出”,更不等同于“多关爱”。盲目追求高价早教班,容易形成攀比风气,这对孩子、对家长反而不利。

  浅见: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独生子女如何娇生惯养,最终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社会上的其他人打交道。合群且有良好的人际圈的孩子往往更易取得人生的成功。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自小就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便把孩子空投到大人们认为是社交良地的地方,寄望于教育机构,却往往难以如愿。

  其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交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应首先自家长和家庭环境做起。

  推荐一些专家建议,帮助家长引导孩子逐渐建立社交能力。

  第一步:接纳孩子的社交困境

  广州资优乐园教育专家罗文浩认为,“很多时候,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教给他,他就会了,一劳永逸了。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

  第二步:接纳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

  小巫说:“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往往备感头痛。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冲突是坏事情。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我们一向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此我们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

  不过我们或许可以从动物界学到一些东西:小狮子打打闹闹的时候,狮子妈妈和爸爸都懒懒地躺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因为它们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阻挠了幼狮生存技巧的开发进程。打闹是在为幼狮成年做准备。”

  第三步:耳濡目染学礼貌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示范社交场合的礼节,比如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见等。平时在家里,家人之间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如“劳驾”“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等等。孩子吸收性的心智,会将这种礼貌内化,日后时机成熟,他自己准备好时,会自然融入行为当中。

  幼儿并不理解“礼貌”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人。这个陌生人也许对父母来说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却毫无关联。幼儿天性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而对一个不知是谁的陌生人展示笑脸。

  因此在他人面前,要把孩子当作一名与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绍给对方,比如:“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妈妈的同事;这位是我的儿子某某。”这样既能让他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也能帮助孩子熟悉、接纳对方,有助于孩子放松下来,自然地流露礼貌。

  第四步:循序渐进懂分享

  让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则尊重孩子的意愿,告诉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长说了算,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给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儿”。在家里,让孩子分清每个人的所有权,未经许可,不能随意翻动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边,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

  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轮流”“等待”等规则,比如在游乐场,大家轮流玩秋千,谁先拿到谁先玩儿,后来的小朋友要等待。出去时多带一些玩具,包括一些孩子不那么在意的玩具。首先让孩子学会“交换”,有助于孩子学会分享。

【别把早教机构当“BB社交圈”】相关文章:

气垫bb和bb霜的区别02-18

bb霜怎么用02-22

年龄不同 宝宝的社交圈如何建立?09-27

帮孩子建立社交圈子很有必要09-27

父母怎么帮宝宝建社交圈?10-04

气垫BB霜是什么08-19

扩大社交圈 娃娃亲正流行09-26

大学生该怎样扩大社交圈09-28

宝宝的“社交圈”父母要知道9点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