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1、小足球赛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在指导观察图画时,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阵势”“警惕”“索性”“全神贯注”等词语。能用“欣赏”
与“津津有味”造句。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即文中对小守门员的描写。
2、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幻灯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班上哪些同学爱看足球赛?哪些同学爱踢足球?你准当的守门员?
2、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小足球赛》。
二、指导观察图画
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图上画了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小守门员注视前方,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叔叔在看球赛。)
2、指导观察顺序。根据这幅图的特点,我们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整幅图可按从人到景的顺序来观察,而入又可按从主到次,即从守门员到观众的顺序来观察。)
3、指导观事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
①对小守门员我们可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可从他的衣着、神态。动作等方面来观察。)
②请同学们从衣看、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观察,说说小守门员的样子。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小守门员严阵以侍的神态,全神贯注盯着前方的眼神,前倾的身子,下垂的双臂,手上戴着的皮手套及膝盖上的纱布等。)
③观察并说说小守门员后面的小男孩的动作、神态。
4、指导观察观众。
①在赛场一侧观看比赛的共有几个人?(共有8人)
②先观察图上左侧五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他们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③再观察图上右侧三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那位叔叔与边上的两位小观众有什么不同。
5、指导观察背景。从图上周围的景物看,他们是在什么地方进行足球比赛?
(从野花、青草、堆置的物品可看出这是一块闲置的平地。)
6、小结。
刚才我们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人物到景物、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了解了图意。
三、范读课文
刚才,我们同学观察并说了图意,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述图画的呢?情同学看着图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四、指导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门轻声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看看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守门员?哪些自然段写观众?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段,怎么分?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讲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的样子。
第三段(三一五自然段):讲小观众和大个子叔叔观看球赛的情形。
3、指名分段朗读。
五、学习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欣”是前鼻音,注意指导“磕”和套”的写法,区别“惕”与”赐”字音和字形的异同点。
六、作业
抄写词语i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看图,学习第一段
1、看看第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看图,说说为什么课文中说“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又”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们常来这儿踢球,他们喜爱踢球这项活。)
3、看图思考:从球赛吸引了这么多的小弟弟、小妹妹和路过的大个子叔叔,可以看出这场球赛得怎样?(比赛一定紧张、激烈、精彩。)
4、齐读第一段。
三、看图,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对照课文看图,看看这一段描写了图中的哪两个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了谁?
3、学习写小守门员的两句话。
①这两句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守门员?(从神态、动作两方面来写的,〕
②哪些词语写了小守门员的神态,对照图,说说“警惕”‘注视”“毫不在意”是什么意思?(“警惕”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保持敏锐的感觉,时刻注意着。“注视”就是注意地看。”毫不在意”就是丝毫不放在心上J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守门员?(警惕性高、意志坚强的守门员,)
③小守门员的动作是怎样的?这样的姿势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守门员是一位合格的守门员。)作者为什么要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这是对小守门员的称赞。)
④看着图用自己的后描述小守门员的动作、神态。
4、学习写候补守门员的两句活。
对照图读第二段的后两句,说说候补守门员有什么特点?(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上场一显身手。)
5、齐读第二段。
四、看图,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三至五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第三自然段,分别用“——”和”…”画出写到的观众和描写他们动作、神态的词语。
②结合图文,理解有关词语。
“索性”如果换个词可用什么?(干脆)看图中那个搂着小弟弟的红领中,说说“全神贯注”的意思?(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局势”在这里指什么?(措球赛情况)观察图上白狗的样子,说说“闭目养神”是一种什么样子?(闭着眼睛,休养精神)
③从观众的动作,神态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比赛很激烈,观众对赛场上的情况非常关心。)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画出写到的观众及描写他们神态的同语,“不相干”是什么意思?(没关系)齐读这一自然段。
4.学习第五自然段。
默读画出描写大个子叔叔神态的同语,看图说说“律津有味。的意思?(很感兴趣,看着孩子们精彩的比赛,大个予叔叔会想些什么呢?(回忆自己小时候踢球的情景,想到明天的足球运动等)
5、齐读三至五自然段。
第三裸时
一、练习朗读课文
二、学习写作方法
1、文中描写了画面上这么多人,但有没有给人雷同的感觉以没有雷同感?
2、又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是写的画面本身,哪些是写的作者的联想?这样将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结,课文作者在对画面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按从主到次的顺序,抓住人物特点,同时又适当展开联想,将画面上的人物写活了。
三、完成“思考·练习”3
四、创设情境,进行片段练习
1、下面我们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方法写老师的动作、神态,要求写出特点。
2、教师表演进教室上课或讲解某一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观察。
3、讨论描述顺序。
4、分步表演并描述。
5、已将描述内容写下来。
2、趵突泉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突泉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和细致描绘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妩媚”晶莹”“摇曳”“不知疲倦”“五光十色”等词词。能用“那么……那么…···”“好像……似的”造句。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二、教学回点
1、课文中描写大小泉景色的部分,即课文3、4两个自然段
2.细致观察与描写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幻灯,有条件的准备相关录相带。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哪几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
2、你们听过趵突泉吗?请同学们看图,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二、简介趵突泉
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甫市旧城区西门官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的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助突泉泉他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钞钟可达16立方米。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
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三、范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图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2、看了图,听老师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么样?
四、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学习生字。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想想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课文中具体写趵突泉的'美丽景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五、教学第一段
齐读,说说现在单讲的突泉”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出课题,引起下文)
六、教学第二段
1.指名读,想想这是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在西门外的桥上看到一溪活水,)
2、“活水”是指怎样的水?(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作者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溪活水?(清浅、鲜洁)”鲜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形容泉水清洁、清澈、明亮)
3、“妩媚”是什么意思?(指姿态美好可爱)作者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助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代作者既强调了胸突泉在济南美景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又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令人神往的境界之中,)
4、齐读第二段。
七、识记、书写生字
八、作业
抄写词语;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齐背课文一、二段
二、看图,学习第三段
(一)学习描写大泉的第三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几层意思?
讨论归纳。
共6句话,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句活是第一层,写来到公园,第二,三两句是第二层,写泉池和池水,第四、五、六三句是第二层,写大泉的特点。
2。“沿着小溪柱南定,就来到趵突泉公园”这句话在二、三自然段之间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3、趵突泉的泉池和池水各有什么特点?
4、指名读4至6句,其余同学看着图听,体会大泉的美。
5、用不同的符号画出4至6句中描写实景和作者联想的部分。
6、默读4、5两句,看看大泉在外形上有些什么特点?
7.观察图画,想象如果此时你们站在购突泉边,望着这永远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向上冒的泉水,会想到什么?(大自然的伟大,大自然的力量)
8、朗读第6句,思考:今天的泉池有什么特点?如果我们今天来到购突泉边看到这美丽、奇妙的景象,又会想些什么?
9、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描写小泉的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几种形态的小泉?(3种)小泉的特点是什么?(美丽有趣)
3、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泉的不同形态的?
4.结合课文解释“摇曳”和“五光十色”,“摇曳”换个词几说可以用哪个词?(摇荡)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小泉动态美的词语。
三,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要写趵突泉?
作者通过对趵突泉美丽景色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时祖国河山的热爱。
2、在写趵突泉时,作者是怎么充分展示它的美的?
在描写的趵突泉的美景时,作者把观察与联想结合起来,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形象地展示了购突泉的美。
四、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思考·练习3的造句。
3、中国石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丈,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3、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摊”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至7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
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队6自然段(第二层)。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四)朗读第二段。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八、九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2、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3.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4、战士们为什么那么槽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5。在以后的奏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井赢得“最佳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
誉”是什么意思?什屡屡夺魁”就是一次又一次夺得第一,“盛誉”就是很大的荣誉)为什么
“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最佳宝石”的盛誉?(因为“中国石袱表祖国,特别珍贵〕
6.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奉为至宝”是什么意思?(当作最珍贵的宝物)
7、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8.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
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9,齐读第三段。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七、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4、旅行家树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旅行家树无论在什么环境都为人类造福的品桔格。
2、了解旅行家树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和发挥的作用。
3、理解“修长”“灸烤”“贫瘠”“肃然起敬”“不毛之地”等同语的大意。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练习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介绍旅行家树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及所发挥的作用的部分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看了《旅行家树》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旅行家树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叫旅行家村?它生长在哪?)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
2、这篇课文介绍厂旅行家树的什么?(样子、生长环境、名字由来等)
三、指导分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2、默读,给课文分段。
讨论归纳
四、阅读第一段
默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发现旅行家树的?(结合解释”腹地”就是靠近中心的地区J旅行家树外形L有什么特点?(树干上没有枝”厂,挺拔修长,叶子长在顶上,整齐徘列。)作者是怎么形象地描绘旅行家树的叶子的?(打了两个比方)
五、阅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二段,想想旅行家树生长在什么环境里”(住宅:别墅前和沙漠中)为什么这种树被人们称为旅行家树?它与旅行的人有什么关系?
2、结合理解下列词语。
翠绿欲滴、别致
3、课文中说听了非洲朋友的介绍,“我”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形容看到、听到或想到某一入或事产生恭敬、钦佩的态度和心情,)为什么“我”会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我”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是因为被旅行家树为解旅行者的于渴甘愿受防,这种造福于人的精神所感动,心中对这种树充满敬佩之情J)
4、旅行家树是不是口和旅行的人有关,概括起来说,它有哪些作用列在住房前可增添情趣,在茫茫沙海可解人干渴)
5、结合理解下列词语。
“贫瘠”指土地下肥沃。“不毛之地”指不长庄稼的土地,形容土地荒凉贫瘠。”跋涉”就是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通都大邑”就是指大城市。
六,阅读第三段
默读思考:离开非洲时“我”为什么开始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在自己的心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明作者决心向旅行家材造福于人的品质学习,做一个有益于别人的人。)
七、朗读课文
八、总结
旅行家树给我们什么启示?
九、指导练笔
观察并描写一种植物,要求作前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写时抓住特点,条理较清楚,内容较具体。
5、古井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古井作了贡献而不求报酬的精神,体会故乡人民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自己力量的高尚品格。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哺育”“报酬”“陶冶”“晨光嘉微”’络绎不绝”等词语,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3、给课文分段,概括小标题。
4、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古井和乡亲们高尚品格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于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见过井吗?喝过井水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古井》。
二、范读课文,谈感受
下面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听后回答:你们过去对井怎么看?听了课文你们觉得并怎样?
三,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2、出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练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能否读正确。
4、默读课丈,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①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人都到这儿取水。
②每天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③村里的人长牢给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送水。
④者两口对乡亲们送水不肯要报酬深表歉意。
⑤乡亲们以井作比劝说老人。
(6)说说古井的作用。
5、看看这6个自然段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把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到一起,组成大段,再归纳小标题。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位置和作用。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众人取水。
第三段(三一五自然段):乡亲助人。
第四段(第六自然段):古井教人做人。
6、按段落分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活,每句话讲了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讨论归纳。
共4句话。第1句交待古并位置,第2句讲井水清凉可口,第3句说乡亲都来取水,第4句赞美古井哺育之恩,句子之间一环扣一环,联系紧密。
2、这一段中哪句话含义最深刻?(第4句)在这一句中作者把古井和井水比作什么?
(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把井水比作甜美的乳汁。)
3、“温情”是什么意思?(指温柔的性格,温和的态度,)作者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把井水比作甜美的乳什,好在哪里?(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伟大的,为培育儿女可以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古并就像慈爱的母亲,敞开胸怀无私地用生命的泉水养育着人们,而对人们却毫无所求。这种品格与母亲的高尚品德是多么相似,〕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提醒学生注意突出“温情”“甜美”等词。
五、识记、抄写哺育”温情”甜美等词语。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作者把古井比作母亲,那么这位“母亲堤怎样哺育儿女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第二自然段。
2、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取水的人多)在这一段有没有用一个“多”字呢?(没有)请你们将这一段中表示取水人多的有关词句找出来。
3.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熹微”形容清晨阳光不强。“络绎不绝”在这里指取水的人连续不断。
4、春雨有什么特点?
5、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3至5自然段。
2、老两口用水有什么困难?乡亲们是怎么帮助他们的?
3、当老两口表示歉意时,乡亲们是怎么回答的?
4、讲解那F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一句的含义。
①齐读乡亲们的话,想想“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广中的“多少”是指多还是少?(指多〕应该用疑问还是肯定的语气未读?(肯定〕
②具体说说古井有哪些贡献?
③“可”字在句中表示什么,起什么作闭?(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古升无所求、无私贡献的精神)
④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这段讲了几个意思?
3、理解“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一句的含义。
①在这句话中作者强调的是哪个意思?。后一个意思。
②“陶冶”是什么意思?(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等以有益的影响J从课文哪儿可以看出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第三段)
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赞美了古井不仅提供了清凉可口的泉水供人们饮用,而且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影响着人们,使人们从中受到良发,懂得做人要像古并那样,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五、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歌颂了什么?
(课文叙述了古井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赞扬了古井对人们无所求、无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高尚品俗,同时赞美了故乡人民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
2、读了《古井》,你有什么感受?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课下练笔
围绕某一物品(如:路灯、煤炭、火柴、粉笔等〕写一个片段,要求写出物品的特点,赞扬它的一种精神。
6、峨眉道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
、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三一六自然段〕: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工作时间:年复一年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习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这个少年闰土,进一步来了解鲁迅对少年闰土那一份特殊的感情。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16节,想一想:闰土向我讲了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出示: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6-16节,想一想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时候样的人? 点击出示填空:( )的少年闰土
3、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一) 细读雪地捕鸟
① 相机点击聪明能干
② 你能读懂闰土是怎样捕鸟的?你能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捕鸟的过程说一说吗?(出示:雪地捕鸟图)
③ 这么能干的闰土,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把他展示出来?(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二) 细读看瓜刺猹
① 相机点击机智勇敢(出示看瓜刺猹图)
② 指导朗读:啦啦(读出紧张、害怕的语气来)
轻轻(师引:月亮底下,猹来了,大家可要轻轻地别把猹吓跑了)
③ 对话朗读
师引:虽然猹会咬人,而且还这么伶俐,但还是被闰土刺到了,闰土填表是机智勇敢啊!请同学们把他们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读闰土的的语言,女同学读我的语言。(注意我的语言要读得天真、好奇)
4、师引: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学生肯定会回答: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点击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大家想像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钓 车塘捕鱼、捉泥鳅等等)
5、师引: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做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如果你是少年鲁迅你会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① 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
② 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
③ 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 ?
④ 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
⑤ 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6、师引:为什么鲁迅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鲁迅为什么会对少年闰土如此佩服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击: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四角的天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点击画面: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
师引读,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一件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7、小结:正因为这样,所以鲁迅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这个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点击看瓜刺猹图)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二、三两句。
三、总结
师: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四、作业超市
1、 师引:在这堂课结束前,教师带你们到作业超市里支逛一逛。
2、 点击出示: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评一评:少年闰土或少年鲁迅
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写一写:仿照课文的写法,你能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朗读诗歌。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学习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鸟朝凤》片段,让学生说说仿佛听到、看到了什么。
2、导语揭题:
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可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
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学习其优点,纠正其缺点。
5、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把识字和阅读有机整合;同时注重了课堂的及时评价,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直接交流,体现了评价的生生互动。〕
三、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用多种方法识记。
做动作识字:“取、捧、抬,连”
联系生活常识识字:“蛋、凉、轻”
找反义词识字:轻
说话识字:“仿佛、定”
做练习题,区分“向”和“像”,学习“向”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生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字更能提高识字的效率。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4、把生字放回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5、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读后指名评价
6、分小节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小组内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训练。课文的内化是孩子们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时通过组织学生多形式,有层次的朗读训练,让他们不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同时起到巩固生字的作用。〕
四、细读课文,促进感悟
1、学生自由读全文,想想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2、全班交流,分小节学习课文。
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当你看到或摸到这小小的、凉凉的鸟蛋时,你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
3、指导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引导学生把鸟蛋"小小的"、"凉凉的"、"我"拿着鸟蛋"真好玩"的感觉读出来。
第二小节:
1、指名读。说说学懂了什么。(如: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讨论:为什么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2、指导朗读。
1)此时的鸟妈妈发现鸟蛋不见了,会怎么样?(读词语:焦急不安)
2)启发想像:假如你就是鸟妈妈,你会怎么做?
练习读出鸟妈妈焦急不安的语气。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因此,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习惯,使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和同学的互帮互助中,提高发展。)
第三小节:
学生朗读理解后,让学生边读边演,师生共同评议学生表演中出现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并加以指导或引导(教师范读),读出"我"送还小鸟时小心翼翼的样子。
第四小节:
1、学生读理解后,质疑。(如:为什么"我"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启发想像: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我,当你的耳边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抬头仰望蓝天,能看见什么?
2、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这是全文的高潮段落,也是学生本课学习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想象,指导学生朗读逐渐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总结
从这篇小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可爱的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让我们再一次对这位小男孩儿投去敬佩的目光吧。(出示文中插图)
六、作业
把课堂上收获说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便捷、购物、屏幕、访问、辅导、邮件、贺卡、羡慕、便宜、恋恋不舍、奇妙”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
3.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关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启发谈话: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电脑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同学们,你们平时跟电脑打过交道吗?能不能结合你自己的亲身实践或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电脑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电脑网络的文章。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看到这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相信读了课文,你就会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
(2)按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评议,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默读课文,试着自己读懂课文
(1)“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
(2)联系实际说说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3)读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教师相机引导。
(1)“信息高速路”指的是电脑网络,“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家庭连接到一起”。可以高速度地传播信息、接收信息、查阅信息,就像高速公路大大提高了车辆行驶的速度一样,所以,人们把电脑网络形象地称作“信息高速路”,把上网称作“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联系实际说说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对于这个问题,应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作回答,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然后请上过网的同学,谈谈自己上网的所见所闻。)
4.以一个小电脑专家的身份来介绍电脑网络的用途。
(1)要求:
①要结合课文来介绍。
③可根据自己课前了解或搜集到的资料来谈。
③合理地组织语言,展开合理想象。
④介绍要清楚、明白。
(2)根据要求自由练说。
(3)小组内互说,互相改进、补充。
(4)全班交流、哪位小电脑专家愿意谈谈你对电脑的了解,对网络的了解。
( 教师适时地加以点拨,把课外与课内结合起来。)
5.带着你对电脑的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二、带领学生跨上信息高速路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通过电视屏幕显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上网,带学生到网上转一圈,让他们了解互联网的作用。
2.看后谈感受。
三、谈收获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把你知道的网络的用途一条条写下来。
四、小结
同学们,世界天天在变化,科技正在以你所预料不到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希望大家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去探知科学更神奇的领域,去发现世界的神奇奥秘。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住每个生字的`,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样避免出错。
2.指导学生写对、写好。
3.读写词语。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疑。通过多媒体演示如何上网,并组织学生亲自上网实践,亲身感受电脑网络的用途。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电脑网络的资料;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以一个小电脑专家的身份来介绍电脑的用途;亲自上网实践,感受电脑网络的神奇。
探究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上网,让学生亲身体会网络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上网,请家长指导孩子了解电脑网络的功能。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内容,体会孩子们在大自然里那愉快幸福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夏天的快乐。
教学准备:
夏天的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学生自由发言。
2、有一部分同学喜欢夏天,夏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夏天不只是火热的,而且是喧闹的、快乐的,是属于我们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我们的夏天》这一课,板书课题,让我们走进夏天,感受夏天的美好、有趣。
3、出示夏天的图片。
你认为夏天是怎样的呢?
你能说说夏天的变化吗?
学生口头练习:
夏天到了,()。
有人和我们一样喜欢夏天,他写下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你觉得作者写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2、想不想读读课文?以你们最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找出要求认识的字,反复拼读。
3、分组交流识字情况,把自己学会的字教给组内的同学。
4、教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说说识字方法。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同桌互相读读。
6、学生再自由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的好看呢?
5、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6、评价学生的书写。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夏天的几个特点?
2、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你最喜欢哪一段,就把它有声有色的多读几遍。
3、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喜欢的原因。
三、感悟朗读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教师读课文,思考: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夏天是怎样的?
出示图片:火辣辣的太阳高高的挂在天空中。体会夏天是火热的。
指导朗读,学生试读,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呢?
指名读,分组比赛。
2、学习2----4小节。
自由读,思考:我们在夏天有哪些活动呢?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说图意。
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
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主质疑解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齐读2----4小节。
3、学习第五小节。
指名读。
你在夏天最想唱什么歌呢?为什么说夏天同友谊在一起,同探索在一起呢?如果是你,你会探索什么呢?
分男女读这一小节。
4、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整篇课文呢?说说自己的感悟。
5、齐读全文。
6、学生试背课文。
四、拓展。
这样快乐的夏天,你喜欢哪些活动呢?请你在小组呢内说说,在写下来,或画出来。
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位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长期待在城市里,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想)那么今天我就领着大家走进大自然,到山中去拜访一些朋友吧。我们一起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板书:题目、作者)
二、明确目标(彩屏显示)
齐读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位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三、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彩屏显示)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蓝(zhàn) 栀(zhī)子 玄奥(xuán) 清澈(chè) 禅心(chán) 犬吠(fèi) 憔悴(qiáo cuì) 树冠(guān) 凝静(níng)
2、范读:(同时出示问题组)
由教师或朗读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听读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⑴ “我”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彩屏显示)
⑵ 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⑶ 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3、自由朗读:
带问题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感情。为思考、回答问题做准备。
4、默读、思考、讨论、回答:
第二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讨论归纳:(彩屏显示)
早晨:(德高望重的)古桥 (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
大
“我” (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
热
爱 自 (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然 (慈祥的)老柏 月夜
5、师小结:
文中作者将大自然当成亲密的朋友,跟他们互诉心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我”热爱 山中“朋友)
四、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共同品味精美的语言。以学生的品味为主,教师贵在引导。(主要从词、句的写法,及其表达的感情等角度引导)。以四人小组共同品味精美片段为例,让学生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再由学生自主寻美、品美,达到学以致用,最后教师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共同品美:(四人小组研读第四自然段)
⑴ 出示问题组:(彩屏显示)
1、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景?
2、你认为哪些语句写的美?说说你的理由。
(可以从写法、作用、及表达感情等角度体会。)
3、你能运用想象,描绘一下这富有诗意的.画面吗?
⑵ 齐读:带着问题齐读第四自然段。
⑶ 小组讨论、回答:
师引导归纳:(彩屏显示)
大 树──打手势(迎风招展) 拟 亲切
自 鸟──唤名字(鸣叫、嬉戏) 人──生动
和 然 露珠──交换眼神(晶莹剔透)化 形象
谐
脚──根须 想 童真童趣
美
头发──树冠 ──“我”
手──树枝 象 浪漫色彩
思想──树汁
⑷ 想象描绘:
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自由描绘,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描绘的内容:(彩屏显示)
教师描绘:我走进宁静而神秘的树林,被那优美的景色深深的吸引:那青翠的树枝迎风招展,探出头来,像是在跟我招手;树上美丽而又顽皮的鸟儿们在欢快的鸣叫、嬉戏,像是在叫着我的名字,欢迎我的到来;一缕阳光透过树梢,照在亮晶晶的露珠上,那露珠更显得晶莹剔透,像是在跟我调皮的挤眉弄眼,跟我交换眼神。他们不把我当外人,我能见外吗?我闭上眼,觉得我被他们同化了,不自觉的变成了一株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⑸ 美读比赛:一男一女两同学进行朗读比赛(第四段),看谁读的最有感情。
2、自主寻美、品美:
师提问:
⑴ 文中还有哪些景写的美?你认为其中哪些语句写的美?为什么?
⑵ 这些语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能否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① 学生自由发言并朗读:
② 师小结:(总结写作特点)
文章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我们就不一一品味了。其实真篇文章都写得很美。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五、体验与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
问题组:(彩屏显示)
① 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② 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③ 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
2、师总结: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布置作业
1、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你的心声。或者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2、研究性学习:写一份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调查报告。
(以你所在的城市或生活小区为调查对象。)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10-13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04-23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八篇04-18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合10篇03-16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编六篇03-20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五篇03-07
语文教案【荐】10-19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锦集七篇03-04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