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时间:2024-08-17 06:40:01 生活 我要投稿

  上学的时候,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

  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还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7、山顶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别的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8、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1、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等打猎捕鱼。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2

  ★1、黄帝时期有哪些发明创造?(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黄帝建宫室,制作衣裳,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所以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2、什么是禅让制?它被什么王位继承制度所代替?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世袭制代替。

  标志性事件:“禹传启,家天下”

  ★3、什么是西周分封制?目的?分封制下的诸侯是怎样的?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交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已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②诸侯的义务:交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制的意义或历史作用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

  扩大统治范围。

  分封制的实质:确立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4、学习夏商西周兴亡应吸取的历史教训是什么?有何意义?

  历史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启示:作为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为政以得,勤政爱民,关心百好生疾苦,努力创建和谐社会,才能求得稳定健康的发展。

  ★5、春秋争霸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直接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周王室衰微)

  ★6、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原因?

  答:1、齐国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2、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3、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7、怎样评价春秋(战国)的战争?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消极影响)

  2、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为统一奠定基础(积极影响)

  ★8、商鞅变法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商鞅是法家代表)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商鞅变法的内容:(法令规定)

  在政治方面: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在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在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的作用或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为什么?

  答:成功了,商鞅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使秦国强大起来。

  ★10、战国时期变法的.的结果(作用、意义、影响):

  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阶级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11、秦始皇创立了怎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立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政、监察,最后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12、秦朝(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

  1.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立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政、监察,最后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

  制,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

  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经济上:

  1.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2.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毛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军事上:1.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2.修筑万里长城。

  交通方面:1.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2.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13、秦长城起止点,秦朝疆域四至?

  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作用:抵御匈奴的侵犯。

  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14、秦统一的意义(作用)影响?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5、陈胜吴广起义相关史实?

  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根本原因:秦的_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含义:号召人们起来反抗秦的_。)

  政权地点:陈(张楚政权)

  结果:秦二世调集大军进行反击。在秦军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死。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16、秦_的表现?

  1、沉重的赋税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法律残酷

  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17、秦始皇的贡献?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知识点

  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夏朝的兴衰

  1.建立: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3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 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舜、禹。

  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时期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指南针

  (1)战国时我国用天然磁石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发明了用人工磁化方法,用磁针制成多种形式的指南针,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以后,不论阴晴,都使用指南针来导航。约12世纪末(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意义: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4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

  (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都城:咸阳(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

  (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此图可以看出: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图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职,属于皇帝下属的'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县。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辖,中央政府直接听命于皇帝,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特点:中央集权

  (2)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贡献: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统治特点:急于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2、影响: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

  1、爆发的原因:

  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起义方式:农民揭竿而起

  4、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经过: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结果起义失败。

  6、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易错: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1、项羽和刘邦起义:

  (1)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成语:破釜沉舟)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约法三章)

  2、楚汉之争:

  (1)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四年楚汉之争)

  (2)双方:项羽和刘邦;

  (3)目的:争夺帝位。

  (4)结果:刘邦胜利。

  初中历史学习记忆口诀

  灿烂的青铜文明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____“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奴隶生活多悲惨,非人待遇好辛酸,戴着枷锁搞生产,没有自由和饱暖,

  生命不如牛和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朝、五代、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移,北人南迁搞开发,带去技术和劳力,

  水稻棉花发展快,丘陵茶园遍地起。

  手工业很繁荣,丝织棉织高水平,浙江哥窑冰裂纹,著名瓷都景德镇,

  广州泉州造船业,造船技术世人惊。

  开封杭州兴商业,“买卖昼夜叫不绝”,海外贸易超前代,广州泉州名世界,

  北宋四川出“交子”,纸币流通就开始。

  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9.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5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打制石器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青铜器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3利簋[guǐ]○

  2、制作工艺高超:

  (1)成分:铜锡、铅;

  (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历史各个朝代

  夏朝:约公元前20xx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学好历史的方法

  温故知新、勤于思考

  历史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整理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总体复习

  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把握住历史学问的纵横联络,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6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投壶的发展历史

  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文者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此外,由于社会发展,中国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左传》曾记载过晋昭公大宴诸国君主,举行投壶之戏的事。

  秦汉以后,它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加了,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秦汉以后废除了射礼,投壶便成为一种宴宾的娱乐。南阳汉画像石中有《投壶图》,图中间是主宾两人对坐投壶,旁有侍者三人。投壶虽然已不是正规的礼仪,但仍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据《东观汉记》记载,东汉的大将祭遵,”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投壶和雅歌连在一起,成为儒士生活的特征。

  汉代的投壶方法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极大改进。原来的投壶是在壶中装满红小豆,使投入的.箭杆不会跃出。汉代不在壶中装红小豆,可使箭杆跃出,抓住重投;可以一连投百余次,“谓之为骁”。《西京杂记》说,汉武帝时有一个郭舍人善投壶,可以“一矢百余反”。”每为武帝投壶,辄赐金帛”。

  由于投壶是由射礼演变而来的,汉代投壶成为儒士的高雅活动。魏晋以后,投壶翻出了不少花样,一些正宗儒派于是大为不满。

  五代十国历史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建立后梁,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同年灭后梁。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刘知远(称帝后更名暠)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夺取后蜀四州、南唐十四州、辽两州,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重病被迫班师,后不幸病亡。柴宗训即位后不到半年,就将皇位禅让给赵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而后吴帝杨溥将皇位禅让给徐知诰(李昪),建立徐齐,后改国号为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武平与南汉等占据。

  十国为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汉、武平,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有南吴、南唐、吴越国、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武平、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两川地区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汉高祖刘暠的弟弟刘崇所建。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7

  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区别是春秋战争为了争霸,战国战争为了兼并

  1.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确立封建统治

  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是在 春秋时期

  3.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春秋时期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战国时期

  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 仁和 礼

  6.商鞅变法后,要想获得爵位的最好方式是 建立军功

  7.商鞅变法的时间是 公元前356年

  8.商鞅变法后,要想免除徭役、获得奖励可以通过 多种粮食多织布

  9.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 建立县制

  10.秦国贵族都讨厌商鞅变法的原因是 商鞅以军功为标准授予爵位

  11.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12.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秦孝公

  13.商鞅变法后,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是 经商致贫的人

  14.“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决定性因素是 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

  1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6.牛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战国时期

  17.秦国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重要原因是 商鞅变法

  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权,主张变法强兵的思想家是 韩非子

  19.孔子的思想中适合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 兼爱非攻

  21.孙子的军事名言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2. 古书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称为 千耦其耘

  23.提倡对立统一、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 老子

  24.我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被合称为 诸子百家

  25.战国时期对各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派别是 法家

  26.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7.提倡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孟子

  28.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对立统一的派别是 道家

  29.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是 孔子

  30.战国七雄中,处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是 齐楚 秦 燕

  31.我国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 甲骨文

  3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 商朝

  33.青铜器主要的用途是 祭祀和打仗

  34.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方面最大的进步是 青铜器的使用

  35.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是 青铜器制造业

  36.目前世界已知最大的青铜器是 后母戊鼎

  37.都江堰修建的时期是 战国时期

  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39.都江堰的地点是 四川成都岷江流域

  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 防洪和灌溉(今天还有旅游的作用)

  41.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宝瓶口 分水鱼嘴 飞沙堰

  42.战国时期的编钟出土于今天的 湖北随州

  43.战国编钟主要使用的场合是 祭祀和宴会

  44.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金文或铭文

  45.甲骨文主要刻在 龟甲或兽骨上

  46.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有 铜锡 铅

  47.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地点主要都在 河南安阳的殷墟中

  48.四川成都被称为是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 都江堰

  49.战国编钟从制造材料来讲,属于 青铜器

  50.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 公元前20xx年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

  51.用甲骨文记载的商王室的占卜内容,被称为 卜辞

  52.我国文字的源头是 甲骨文

  53.按照六分法,人类社会的先后发展阶段分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54.都江堰中,用于灌溉的是 内江

  55.都江堰中,用于分洪的是 外江

  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 飞沙堰

  57.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 《论语》

  58.都江堰中,用于对江水进行分流的是 分水鱼嘴

  59.我国现在推行的县制,最早开始于 商鞅变法时期

  60.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确立封建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8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四、东周

  (1)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形势图)(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9

  知识要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秦汉时,匈奴壮大,经常袭扰掠夺汉境财物。

  (2)匈奴首领称为“单于”

  2、汉朝对匈奴的政策

  和:西汉初期、国力贫弱、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战: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的骑兵队伍,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

  3、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西汉订立友好盟约。

  (2)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

  (3)王昭君请嫁匈奴。

  (4)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和亲,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考点

  1、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的变化自然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2、比较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西汉初年的和亲,是在匈强汉弱形势下的妥协政策,是被迫的。昭君出塞是西汉政府善意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民族是目的,无论从政府还是本人来讲,都是主动的。

  重点考点

  1.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表现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军事上反击匈奴;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统一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首领是(冒顿)单于。

  3.汉武帝时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

  4.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5(汉元帝)时,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归汉,与汉和亲。

  6.昭君和亲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纵观中国历朝历代,末代皇帝很难得到善终。然而溥仪却是一个例外,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出生,字耀之,号浩然,也就是我们常称的清废帝或者宣统帝。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似乎都在别人的导引下生活。

  1908年,3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由光绪皇后、隆裕太后和载沣共同摄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1912年2月12日,6岁的溥仪在隆裕太后的监护下宣布退位,由隆裕太后临朝称制,颁布《退位诏书》。至此,清朝对中国267年的封建统治正式告终,溥仪的.退位是大清皇朝的终结,也是中国帝制的终结。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

  历史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高效解题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0

  一、道家思想统治下的郡国并行制

  汉朝初年,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制度上实行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被汉景帝平定。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逐渐废除了封国,全国又恢复了秦代的单一郡县制。

  秦汉的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让身边的办事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曾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他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成为后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1

  [知识要点】

  1、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文景之治

  (1)奖励农桑

  (2)提倡节俭

  (3)重视“以德化民

  作用:使汉朝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汉朝的繁荣奠定基础。

  3、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

  客观上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主观上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政治上:削减诸候权力(主父偃),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需术”(董仲舒)

  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历史作用: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盛世。

  4、西汉灭亡:公元9年。

  5、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

  [难点解析]

  1、比较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已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再对比一下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不同之处:秦始皇的骊山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用陶瓦装饰。

  对比二人的作为,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

  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兵役,徭役,社会经济而得到恢复和发展。

  2、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下马陵”,武帝在那下马说明了什么?

  说明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重点考点】

  1、“文景之治”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

  文帝景帝在位时重视发展生产,奖励农桑;还提倡节俭并以

  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实行仁政,因此出现社会安定百姓富裕的局面。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来的。为推行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太学),学习《四书》《五经》。

  3、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削藩”建议的是(主父偃)。

  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

  1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虽然巴比伦现已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

  2古印度

  古代印度,又译身毒、天竺。公元前2500—前1500年,位于南亚次大陆地区的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巴文化。后来摩揭陀日益强大,统一了全印度。公元2—3世纪,一度被贵霜王国统治。古印度存在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其佛教、文学、哲学、艺术、科学等,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

  3古埃及

  古埃及,埃及是一个国家,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受宗教影响极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也是法老的陵墓。除了金字塔以外,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也是埃及的象征。古埃及文明形成于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开始于5100年前(公元前3100年)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

  4中国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

  中国皇帝是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社会里的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作为天子的最高尊称,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2

  1.我们把太监掌控朝政和皇帝的母系亲属掌控朝政的局面称作是 外戚宦官专权

  2.导致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的农民起义是 黄巾军起义

  3.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而实行的制度是 屯田制

  4.导致东汉末年,土地大多集中在豪强地主手里的原因是 土地兼并严重

  5.在军阀混战中,使曹操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政策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6.曹操生活的年代是 东汉末年

  7.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他的国号是 汉

  8.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 北方

  9.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战乱

  10.西晋后期,北方移民南下到达的地点是 长江中下游及岭南一带

  11.统一了三国的朝代是 西晋

  12.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诞生于 淝水之战

  13.东汉的建立者是 汉光武帝刘秀

  14.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官渡之战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是 曹魏、前秦、北魏

  16.南朝的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是 宋、齐、梁、陈

  17.北方人口南迁开始的时间是 东汉末年

  18.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主动迁都的历史事件是 北魏孝文帝迁都

  1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是 促进了民族交融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巩固自己的统治

  21.北朝包括的五个朝代是 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22.“五胡”内迁后,对我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是 鲜卑族

  23.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曹操和袁绍

  2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指的是 诸葛亮

  25.三国鼎立中的三国的国号分别是 魏、汉、吴

  26.东汉以前,全国的大多数人口分布的区域是 黄河流域

  27.东晋南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瓷器用具是 青瓷

  28.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作是 夷洲

  2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0.北魏孝文帝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 河南洛阳

  31.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3.北魏孝文帝迁都前的都城平城,就是今天的 山西大同

  34.对三国鼎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赤壁之战

  3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以少胜多

  36.东晋南朝时期,在冶铁铸钢业中取得的最大技术进步是 灌钢法的发明

  37.东晋南朝时期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 建康城

  38. 三国时期,纺织技术最发达的是 蜀汉

  39.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 水稻

  40.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战役是 淝水之战

  41.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前秦不得人心

  4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前秦和东晋

  43.西晋后期,王室之间因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斗争被称作是 八王之乱

  44.塞北的几个少数民族趁西晋国力衰落之际进攻中原,被称作是 五胡乱华

  45.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是 洛阳

  46.经过刘秀的苦心经营,东汉前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作是 光武中兴

  47. 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的政权是 东晋

  48.五胡乱华中的“五胡”指的是 匈奴、鲜卑、羯、氐、羌

  49.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 民族交融的潮流

  50.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氐族

  51.赤壁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湖北

  52.东晋南朝时,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是 五岭以南

  5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中“天子”指的是 汉献帝

  54.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民族是 鲜卑族

  55.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的名字是 元宏

  56.东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具体体现是 城市的繁荣

  57.淝水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安徽

  58.官渡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河南

  59.“南京”在东晋时叫做“建康”,在三国时叫做是 建业

  60.三国时期,建立魏国的皇帝是 曹丕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3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4

  夏商西周的兴亡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禹传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建都阳城。

  2、夏、商、西周政权的更替

  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暴君名臣备注

  夏约前20xx年阳城禹桀————

  商约前1600年殷汤纣伊尹殷朝

  西周约前1046年镐京武王幽王、厉王姜尚——

  3、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5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