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老师和家长要求做事。
误区一:
教孩子学乖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老师和家长要求做事。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殊不知,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专家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专家认为:“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情。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误区二:
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中国的大部分父母言谈间都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其实,“儿童”的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们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们学习。
专家指出,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专家建议: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们有一片发挥的天地。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可以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父母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还能激励孩子去努力完成那些“必须做”的事。
专家指出:我国的家庭教育目前存在两个很大的误区:一是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二是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孩子学习,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
【家庭教育应避开两大误区】相关文章:
正确洗头避开这些误区04-16
产后减肥避开误区 瘦身才有效04-15
家庭教育的误区04-05
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04-04
产后新妈妈瘦身要避开的七个误区08-19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03-19
家庭教育要如何避开打骂教育04-18
不宜触碰的家庭教育误区08-10
家庭教育中的四“心”误区04-17
细数家庭教育的5大误区04-03